党群动态

当前位置: 首页 >  党群动态

党建赋能守护碧水清流


盛夏的北部湾畔,夕阳为防城港市海洋文化公园披上金色纱衣。郁郁葱葱的红树林间,白鹭翩跹起舞,红树林下招潮蟹挥舞着钳子横走,几只弹涂鱼不时跳出水面休憩,这幅动人的生态美景,是环保水务集团深入践行“守护生命之源、创造最美生态”企业使命的缩影,他们助力防城港市厚植绿色发展优势,为民生画卷增添了一抹清澈的底色。

“现在家对面沿岸海滩水质不再有异味,晚上下班到伏波公园散步舒心多了。”漫步在防城港海岸线,家住阳光海岸小区的李先生感慨。

据环保监测数据显示,今年以来,防城港市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%,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高达99.52%。

白鹭在红树林中悠然栖息

红色引擎驱动治水攻坚

防城港市污水处理厂达国家一级A最高排放标准

近年来,环保水务集团直属企业防城港环保水务公司以党建为“根”、服务为“茎”,推动党建与生产融合发展,所辖污水处理中心党支部秉承“五自生态 环水先锋”特色支部品牌,推行党员引航、作用发挥、队伍培育“三维党建”工作机制,将党员、青年技术骨干派驻关键岗位,以“红色矩阵”凝聚治水合力,构建“源头减污-过程控制-末端治理”全链条治污模式。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,辖区污水处理量突破2210万立方米,同比增长38万立方米,处理率持续保持在99%以上高位运行。

智慧治水破解管网难题

骆威宇带领技术人员开展管网排查

“通过CCTV检测机器人回传的影像,我们能精准定位污水管网病灶。”技术人员展示手中显示屏监测实况谈到。

聚焦地下污水“毛细血管”畅通问题,污水处理中心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“领头雁”、青年职工“生力军”作用,运用QV潜望镜、管道机器人等智能装备,完成360余公里排水管网“数字孪生”建模,绘制出地下污水管网“实景地图”,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,制定出“一口一策”优化治理方案,直接推动防城港市15处历史直排口“顽疾点”有效整治,以及雨污分流精细化管理的提升,让城市品质有“面”更有“里”。

绿色工艺释放生态效益

综合智慧水务运营平台

“我们推动污水治理信息化升级的同时,在设施能力提升上也取得突破。”在防城港市主城区污水输送核心枢纽“青草坪”泵站技改成果现场,工作人员指着正高效运转的新型“虹吸直排出水+智能调控”工艺介绍。

污水处理中心党支部突出运用“一线工作法”,党员骨干主动请缨、铆在前线,全力探索污水治理中实现降本增效之举措,该项技术使污水输送能力提升35%,年节约电耗达12万千瓦时。更令人瞩目的污泥资源化利用项目,通过与环保建材企业加强联合,采取“脱水干化+混合烧制”的技术途径,仅今年上半年,就将8215吨污泥转化为绿色环保建材,真正实现“变废为宝”。

人才沃土培育治水先锋

清华大学管运涛教授与青年工程师交谈

在环保水务集团防城港科技研发基地,来自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管运涛教授,曾与青年工程师们深入研讨污水处理实验装置。

通过与清华大学、桂林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校共同推进“产-学-研-用”合作新模式,污水处理中心党支部以此为契机实行“双培双带”机制,将业务骨干培养成为党员,同时促进党员向业务骨干方向发展,培养出“广西最美给排水工人”骆威宇等多位岗位技术能手,形成《高效厌氧氨氧化污水处理方法》《厌氧氨氧化工艺自动控制系统》等6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,编撰出2万余字的《防城港市城区市政雨污排水管网普查成果报告》成为行业范本,填补了防城港市无雨污排水管网分布图的空白,其建立的“管网健康”评估体系已在系统行业内推广应用。

随着“党建+”模式赋能污水治理的深入推进,环保水务集团正以科技之笔、匠心之力,与防城港市生态环境部门扛起“三个突破年”生态保护治理的责任,持续绘就中国—东盟自由贸易区“桥头堡”防城港市“清水绿岸、鱼翔浅底”的生态新图景。(通讯员:防城港环水公司)